高职员工就业指导工作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渠道,它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新冠疫情”的发生,正值高职员工顶岗实习、求职就业的高峰时期,各个高校全部取消了春季的线下招生,员工无法参与企业现场面试的线下就业。面对“疫情”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指导高职员工就业和增强员工就业自信,如何消除疫情给员工生理和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何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方式方法、便成为应对“疫情”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必然要求。
一、利用线上大数据,促进高职员工就业
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国家针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利用大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提供了多个线上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网、中华英才网等,共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与有关企事业单位举办了多场大型线上招聘会,同时多个招聘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特别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等急民生所需的领域就业相对有利,学校要充分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根据所开的专业情况开展员工与企业精准对接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负责就业的老师可以指导员工充分利用网上平台进行选择性应聘,提高员工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二、做强做细员工就业指导工作
(一)虚实结合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为员工就业提供机会
顶岗实习对高职员工意义重大,在实习期间可以转变员工思维方式,并且增强岗位意识和责任感,也可以发现自己是否适合此类工作,并及时做出转型调整。员工进行顶岗实习是就业的一个重要铺垫,会对未来员工的发展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此次疫情中,教育部联合诸多高校及平台免费开放了自己的虚拟仿真平台,这可以让员工在模拟系统中完成各项工作流程,熟悉相关规定,加深对各个岗位的认知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学院可以积极联系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利用线上直播来分享实际工作经验、解答员工对于顶岗实习的一些疑问,这样可以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选择合适的岗位,在短期内对自身工作目标有个感性认识和规划。但这仅仅还不够,目前的的虚拟仿真平台只能作为线下的一种补充形式,这就需要在疫情恢复后主动和企业合作,加大虚拟实训室建设,应更贴近现实情况。
(二)校企结合完成职业测评,为员工就业提供参考
在此次疫情中,各个企业无法进入校园进行招聘,转而采取了网上视频面试的形式,但这种方式只是将以往流程换一个形式,员工无法真正了解自己适合什么岗位,企业也只能凭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和专业机构合作引入职业测评系统能够很好的弥补这方面的问题,要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匹配现有的工作,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做测评的过程是一个让员工更好了解自我的过程,对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认识的更清晰,它可以为员工在现在的工作上做更好的铺垫,也能帮助员工去换新工作时去思考针对自身的优势和风险,从而结合身边的咨询做出更好的判断。降低企业的的用人成本,并且可以对员工的测评是一个长效动态的过程,在员工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完成学业,更应将员工进入到社会当中可能遇到的短板补足。
(三)做好员工心理工作,增强员工就业自信
此次疫情有很多负面和灾难性的新闻,而现在互联网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会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新闻和话题,而且员工每天在家中无法外出参加社交活动会使得情绪更加不稳定。辅导员班主任和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员工在线开展直播主题班会,引导员工停止刷新闻,主动回避关于疫情的负面文字、视频和图片,不要让负面信息持续刺激大脑的情绪管控中枢;现在的员工接触的信息过多,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并不是很强,员工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鼓励员工主动尝试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利用共同爱好和话题,制造话题切口,寻求更深入的交流,给员工进行正面引导,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给员工普及就业政策和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端正员工的就业观念,培养员工的就业技能,从而增强员工就业自信心。
(四)“一人一策”,促进员工精准就业
采取对员工和“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政策,要求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积极主动的关爱每位员工的毕业和就业工作,充分调动所有教职工参与员工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利用他们与企业的各种关系,拓宽员工就业渠道,特别是对就业可能出现焦虑和恐慌心理的员工,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加强个性化指导。
三、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员工就业能力
通过这次疫情,社会各界都意识到知识传播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同时疫情产生的冲击迫使学院进行深层次思考关于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并开展学院数字化技术办公能力,在没有对疫情完全的控制下,远程办公、沟通协调成为学院内部与师生间的重要手段,而要实现真正的学院、教师、员工、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必须借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去实现。通过技术手段,将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学习内容更加关注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空间从硬件资源走向根据需求变化的软性支持,这就要求把主体地位重新放回到员工身上,将互联网技术与员工就业指导考核评价相结合,为后期改进就业指导提供数据支撑,以员工为主体,保证就业指导更加符合员工和企业的需求,从而保障三方面的利益。综上所述,这次疫情对高职的应届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有充分的手段去应对它,此次疫情是一次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危机,但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也是重要的机遇,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不可能通过一场革命发生改变,但是疫情的发生让我们进行顺势而为的变革,加快了对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利用,为下一轮变革打下铺垫,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一切手段和变革都最终要以员工为主体,学院也应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和做强做细就业指导帮助员工渡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一、利用线上大数据,促进高职员工就业
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国家针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利用大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提供了多个线上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网、中华英才网等,共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与有关企事业单位举办了多场大型线上招聘会,同时多个招聘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特别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等急民生所需的领域就业相对有利,学校要充分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根据所开的专业情况开展员工与企业精准对接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负责就业的老师可以指导员工充分利用网上平台进行选择性应聘,提高员工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二、做强做细员工就业指导工作
(一)虚实结合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为员工就业提供机会
顶岗实习对高职员工意义重大,在实习期间可以转变员工思维方式,并且增强岗位意识和责任感,也可以发现自己是否适合此类工作,并及时做出转型调整。员工进行顶岗实习是就业的一个重要铺垫,会对未来员工的发展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此次疫情中,教育部联合诸多高校及平台免费开放了自己的虚拟仿真平台,这可以让员工在模拟系统中完成各项工作流程,熟悉相关规定,加深对各个岗位的认知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学院可以积极联系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利用线上直播来分享实际工作经验、解答员工对于顶岗实习的一些疑问,这样可以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选择合适的岗位,在短期内对自身工作目标有个感性认识和规划。但这仅仅还不够,目前的的虚拟仿真平台只能作为线下的一种补充形式,这就需要在疫情恢复后主动和企业合作,加大虚拟实训室建设,应更贴近现实情况。
(二)校企结合完成职业测评,为员工就业提供参考
在此次疫情中,各个企业无法进入校园进行招聘,转而采取了网上视频面试的形式,但这种方式只是将以往流程换一个形式,员工无法真正了解自己适合什么岗位,企业也只能凭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和专业机构合作引入职业测评系统能够很好的弥补这方面的问题,要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匹配现有的工作,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做测评的过程是一个让员工更好了解自我的过程,对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认识的更清晰,它可以为员工在现在的工作上做更好的铺垫,也能帮助员工去换新工作时去思考针对自身的优势和风险,从而结合身边的咨询做出更好的判断。降低企业的的用人成本,并且可以对员工的测评是一个长效动态的过程,在员工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完成学业,更应将员工进入到社会当中可能遇到的短板补足。
(三)做好员工心理工作,增强员工就业自信
此次疫情有很多负面和灾难性的新闻,而现在互联网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会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新闻和话题,而且员工每天在家中无法外出参加社交活动会使得情绪更加不稳定。辅导员班主任和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员工在线开展直播主题班会,引导员工停止刷新闻,主动回避关于疫情的负面文字、视频和图片,不要让负面信息持续刺激大脑的情绪管控中枢;现在的员工接触的信息过多,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并不是很强,员工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鼓励员工主动尝试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利用共同爱好和话题,制造话题切口,寻求更深入的交流,给员工进行正面引导,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给员工普及就业政策和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端正员工的就业观念,培养员工的就业技能,从而增强员工就业自信心。
(四)“一人一策”,促进员工精准就业
采取对员工和“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政策,要求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积极主动的关爱每位员工的毕业和就业工作,充分调动所有教职工参与员工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利用他们与企业的各种关系,拓宽员工就业渠道,特别是对就业可能出现焦虑和恐慌心理的员工,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加强个性化指导。
三、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员工就业能力
通过这次疫情,社会各界都意识到知识传播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同时疫情产生的冲击迫使学院进行深层次思考关于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并开展学院数字化技术办公能力,在没有对疫情完全的控制下,远程办公、沟通协调成为学院内部与师生间的重要手段,而要实现真正的学院、教师、员工、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必须借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去实现。通过技术手段,将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学习内容更加关注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空间从硬件资源走向根据需求变化的软性支持,这就要求把主体地位重新放回到员工身上,将互联网技术与员工就业指导考核评价相结合,为后期改进就业指导提供数据支撑,以员工为主体,保证就业指导更加符合员工和企业的需求,从而保障三方面的利益。综上所述,这次疫情对高职的应届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有充分的手段去应对它,此次疫情是一次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危机,但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也是重要的机遇,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不可能通过一场革命发生改变,但是疫情的发生让我们进行顺势而为的变革,加快了对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利用,为下一轮变革打下铺垫,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一切手段和变革都最终要以员工为主体,学院也应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和做强做细就业指导帮助员工渡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