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系列之十一:民歌文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数:0

       民歌是一门民间艺术,它不但是劳动者生产、生活的生动写照,同时还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极为通俗易懂的字里行间浓缩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旅游活动中,民歌的参与可是不可或缺呢,曲调委婉的民歌更是增加了人们的旅游乐趣。一起来细数影响我们的那些民歌……第15周 周四 16:30-18:00明B203, 于淑艳老师的“文化旅游系列之十一:民歌文化”讲座带我们听听民歌的文化。
       一、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民歌是一门民间艺术,它不但是劳动者生产、生活的生动写照,同时还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极为通俗易懂的字里行间浓缩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二、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或起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当中并逐渐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歌的创作过程,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口相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其特点主要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意志、感情和愿望等,并带有强烈的现实性,从某一方面反映各民族的文艺特色。民歌在生产力落后的人群中早已流传久远,人们几乎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心欢唱。唱歌和跳舞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在电影中《刘三姐》中,就以唱歌和对歌的形式表述了无数壮族民间歌手的勤劳好歌、聪明善良、积极乐观的特征,反映了壮族几千年精神历史文化,人们集体乐观向上的劳动状态。因此,民歌发挥各种各样的生存功能作用。
       三、民歌不仅在人类生存需要和生产实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在对人类的生存机会方面产生作用。对于“生存机会”这一话题而言,其主要涉及能否活下去的问题,属于人类生存的基面。人类在自然面前,能否获得生命所需必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对于生产力落后的人群或民族来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获得生存物质条件有关的生存机会,而民歌在知识传承、择偶、指挥劳动、人际认同等方面的作用,大多属于民族的功利性文化功能。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效率也随之提高了,人类的生存压力也相对减轻,这时,人类的生存方式选择的空间更加广阔,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质量上,从而获得额外的精神物质需求。因此,在生产力较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常以聆听歌唱或唱歌为目的,从中获得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财富与人际关系。



       最后于老师讲到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如今,知识的传承更多被文字、学校教育、社会工作所替代。随着生产力的演变,民歌的文化功能也从实用为主,向情感交流、宣泄方面转变。同时,在民族区域中,通过唱歌可以把人类的身心调整到更好的状态,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文字由学院提供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