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员工,基础知识要求即专业又博学,在现在课程改革之下,有关于中国建筑历史、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相关知识不在现有课程体系之内,因此需要专业老师“抛砖引玉”,引导员工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5月18号下午14点30分,在太阳集团tyc4633东区书明楼B203教室,旅业管理学院的吴兰卡老师讲授了一场名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研究”的专题讲座。
吴老师说,最早的城市是城与市不同功用职能的结合,是统治者居住地,是商品贸易地方,具体来说是随着生产发展由原始社会的居民点发展到私有制阶段的城郭沟池(城),也因为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需要交换产生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也就是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但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的概念变得复杂了。
从考古发掘证明来看,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转型发展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老师举例分析了殷墟的城市布局。吴老师从秦汉时期的咸阳宫、斗城引出了中国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情况,点出了秦朝城市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独具一格的。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可以说,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在都城的布局上,吴老师特别分析了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六朝古都南京、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同时吴老师从旅游学科角度,点出这几座城市历经时代发展留存到现在的著名景点,吴老师还希望同学们在即将到来的三个月假期里一定要去中国名川大山转一转。对于举例分析的西安、南京、开封、洛阳、北京这几座城市,吴老师总结出地理条件、政治军事地位、经济发展是促成这些城市发展兴衰的基础,也是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吴老师除了分析古都发展规律,也简单的提到了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等。这些防御城堡如无经济上的作用,当政治形势变化而失去防御作用时,就衰落下去。可见,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不是随意的,是受到了环境、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城市规划中的选择、平面规划、城内建筑体量等影响。
文字由学院提供 图片:吴兰卡 图编;姜嘉悦
CONTENT END